发布时间:2025-10-17 11:26:35    次浏览
一下大雨就在那担惊受怕 一应俱全的3米乘7米的移动房今天下午5点左右,藤桥镇底山根村村支书杨飞其和几名村干部和村民忙着安装一处移动房。由于道路限制,本来安装好的移动房到了村口只能分拆开来,用小货车运到安置的地点再进行组装。“再过两天就可以装好了,王美云一家就可以搬进去了。”杨飞其看看放在一边的材料,擦了一把汗。47岁的王美云是底山根村的村民,和54岁的丈夫高成文住在该村一处房龄接近60年的两层楼房里。房子建在山边一块坡地上,说是楼房,但经过岁月和风雨的洗礼,早就破败不堪——木制的窗户早就烂得遮不住雨水的侵袭,石头砌成的一面墙体已经坍塌……“一下大雨就在那担惊受怕。”王美云告诉记者,一到下雨天,雨水就往没有遮挡的窗户里灌,山上的泥石被冲刷到一楼。到了台风季节,三天两头要被转移到2公里外的避灾点安置。房子已老旧不堪,镇、网格、村三级工作人员劝王美云夫妇搬离,“但没条件搬啊。”王美云道出了自己的难处:丈夫在2年前因一场意外身体瘫痪,导致生活无法治理,需要王美云在一旁服侍。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在外打工的女儿。后续的医药费更让这个家欠了大笔的债务。“一到台风天,镇里村里的干部就过来将老高一路背到避灾安置点。怎么才能让他们搬得出去,安置得好呢?底山根村所在的新藤网格的网格长沈胜敏称,考虑到王美云一家的经济状况,按照大拆大整“三最”原则,藤桥镇政府决定拿出部分救助资金与村里特意为王美云夫妇众筹的款项合并,为两人购置了一个内饰一应俱全的3米乘7米的移动房,并最终决定安置在她亲戚的一块闲置的宅基地上。“先把宅基地上的毛竹等杂物清理干净,再将地弄平整,然后铺上一层碎石子。”杨飞其的“建房”计划安排得十分周到:“这样,就算刮风下雨都没问题。”“移动房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我们正着手为她俩争取固定住房。”沈胜敏说,对于夫妇俩的后续住房安排,网格与镇里暂拟定了两个方案:一是在异地购买宅基地,帮助重建;其二是进行农聚房置换。按旧房条件,王美云一家可以在镇上置换到两套农聚房,但要拿到手,还需一大笔资金。经过商量,决定帮他们将其中一套进行出售补另一套的差价,“剩下的资金由镇里和村里给予一定的补助,再请社会给予一定的捐助。”沈胜敏说,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若能办成,将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年拆迁疑难户终变成改造拥护者 这次是谁改变了他的想法 王松芳今年已经60岁了,一直居住在杨府山涂村,对老房子特别有感情。2013年,政府部门说要拆迁,他当时并不了解政策,也不清楚拆了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只想着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怎么说拆就要给拆了。为此,他铁心当起疑难户,这一当就是三年,来做思想工作的人都换了好几拨。转机出现在去年,去年下半年我市掀起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热潮,村里又来了一批新干部,不少还是从市级单位直接下派过来的。“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来的几个都还是年轻干部,我当时真没把他们当回事。” 王松芳说。为此,他又用起了老套路,一听说干部要来做思想工作,他就避而不见,哪怕是有干部给他打电话,他也称自己不在家,或是太忙,反正就是不配合。但一段时间下来,老王发现自己这招有些不灵了,新来的干部似乎特别有毅力也有干劲,一次不成来两次,两次不成来三次,白天不成黑夜还来。渐渐地,他也心软了,“人家也不图我啥,看到他们这么没日没夜地跑,我心里也不是滋味。”王松芳说,后来他也就有点松动了,便抱着先聊聊看的想法和新干部有了第一次接触,接触慢慢多了,他发现这批新干部的说法也有道理。“他们来到我家,会先和我聊聊家常,然后问问我成为疑难户的具体原因在哪里,并一起想办法帮我解决问题。几句话下来,我觉得他们说话特实诚、也特贴心。这使得我愿意和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把我的困惑、问题解决了,事情也就好谈了。”王松芳说,他最佩服这些干部的是做事细心,说话算数。他举例自家一幢厢房说,房子在1994年台风打过来时房顶瓦片等结构物都吹落了,航拍底片显示是简易房,这在拆迁认定中成了一个难点。结果,新来的干部了解到情况,几个人征得他的同意后亲自爬到房子上面把墙敲掉,帮他对房屋性质做判定。后经专家组认定,该幢房确不属简易房,可以获得补偿。很快他这个疑难户也就同意签约了。前日,忆起这些事情,王松芳说,他喜欢和这些做事认真,对工作、对村民负责的干部打交道,现在都成了好朋友。 心里仍惦念着拆迁干部的良苦用心 晚上9点拆迁办灯光通明 他们也真够“拼“的 王聪家原本住在朱垟村,她说自家老房子已有41年历史,而周围邻居原本居住着的房子则更加老旧。如今,朱垟村的旧房已经完成拆除,新的安置房被选定在永定路北边,万达广场西侧的地块上,可以说是“黄金地块”。回想起一步步走过城中村改造之路,王聪心里仍惦念着拆迁干部的良苦用心。“政府对于城中村改造的事情越来越重视了,比如前期签订搬迁协议阶段,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来跟我们交流,确保大家都能及时签约。”王聪回忆说,更让她佩服的是,为了按时按量完成城中村改造工作,街道干部与村“两委”成员等负责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干部们,基本上都处于无休、无周末的状态。王聪记得,曾陪同一位老邻居在晚上前去拆迁办签约,当天已是晚上9点多,但是拆迁办里还是灯火通明,很多干部仍然在岗。王聪点赞村干部的负责、有担当:“大家为了城中村改造,也是‘拼’了!在那两三个月里,他们基本都处于这种‘工作狂’的状态。”王聪同时表示,自己希望安置房建设成为绿化多、间隔大、通风日照好、现代时尚的住宅,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把这股劲一直坚持下去,在安置房建设、摸文入住新房等城中村改造的后续环节也能一如既往地将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综合温州都市报 温州晚报